二 (一)“对外开放”下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个民族在现代社会的封闭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不仅在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滞后,更在于当国民清醒的时候所产生的慌乱与迷茫。清朝的闭关锁国使近代的众多有识之士深感沉痛,西学东渐虽然使国家赶上了现代文明的末班车,但也硬生生将一个国家与她的生存命脉——传统,割裂开来。同样,建国尤其是文革的沉痛经历让我们感到,社会主义不能再贫穷下去了,我们要在市场中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创造财富,以弥补一个民族和他的所有民众被压抑的痛苦欲望。于是,在物质利益的马车上,我们为所创造的“世界奇迹”而深受安慰。 (二)社会问题凸显 伴随着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社会贫富差距的日益拉大,人们的思想观在民众的无意识中发生了异化,当我们惊呼原来已生存得没有尊严的时候“生产中偷工减料、弄虚作假,坑害消费者;社会风气恶化,贪污腐败、钱权交易、以权谋私屡见不鲜;矿难事故频发,公职人员钓鱼执法,食品安全堪忧,三鹿事件的警钟未平,染色馒头再次让百姓揪心。”才发现无论从政府管理机制,法律制度导向乃至文化领域的宣传,各个领域都体现出向物质财富一边倒的情况,人言尽利,趋利避害成为社会风气每况愈下的推手,所有人都急功近利,唯利是图,不顾良心的谴责,将人的尊严和价值践踏在脚底。 (三)市场经济的利益场 冠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名字,其实本质上无异于资本主义,因为利益杠杆是人们行动的原动力,人们的一切活动总是贯穿着对利益的追求,利益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人们为之努力,为之追求。物质利益观成为社会的生存法则,精神传统则为人们弃如敝履,一张巨大的利益网成为所有人醉生梦死的温柔乡,个人利益还是国家利益还是社会利益在“贪婪欲望”的面前不过成为了一块遮羞布。现状如此,怎能不令人痛定思痛。 三 当理想与现实碰撞,理性地反思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最终动力。古人相信,“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因为“导民以德,则民归厚;示民以利,则民俗薄。俗薄则背义而趋利,趋利则百姓交于道而接于市。”现代社会使人的欲望不仅在道德上得到肯定,而且成为制度设计的基本假设,现代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人的贪婪,才找到了人的行为的原动力。可是,一个人也好,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好,倘若道德沦丧,就将万劫不复。 反观遗忘传统的伤痕时代,我们又何尝不是在自我缔造与自食恶果的另一个“伤痕时代”呢?!在一个没有精神价值观的社会中,民众、国家、社会为“在物质财富中随波逐流”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至于在社会教育中,孩子也无法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我们不仅痛念自身受到的伤害,更自责于为子孙后代埋下的苦果。如果反追痛苦的源头,答案是,物质财富本身没有对与错,利本身没有是与非,是人的贪念和欲望异化了财富的真面目。但终究我们懂得,经济的繁荣并不带来幸福感的提升,“上下交征利”哪怕“上下均得利”也并非人们的终极追求,对待财富、利益,以一种反思的态度警惕它的异化,如此,才是人类真正的文明。 当我们摆脱人治的时代,又可悲地迈入物欲的时代,留在人类身上的只有一道道痛苦的伤痕,几千年的“义利之辩”昭示了物欲本身是构成人类生命史上的一个基本的要素,是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成长唇齿相依的。朴素的语言孟子几千年前就已经说过,其实每件多余的财产都是人生和社会的绊脚石,“合天道、衡人欲”,回归传统,重建教育论文精神价值观,那么对于财富我们已经到了从“迷恋”“正视”转向“救赎”的折返点了。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4.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王磊.孟子义利思想辨析[J].齐鲁学刊,2005,(5). [4]李瑞星.李旭东.试论孟子的义利观[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9,(3). [5]张奇伟.孟子义利观新解[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4). [6]葛贤平.浅析孟子义利观及其影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3,(5). [7]郑杭生.义利选择与社会运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杨宗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与利的冲突与协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